四年后,襄阳“办不到事”的窗口已冷清
发布时间:2025-10-25 10:53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璐 通讯员 杜强 10月20日上午10点左右,襄阳市政服务中心大厅内,工作人员在窗前人来人往,没有人出现在窗口报告“事情不能办”。 “这个月我什么也没收到。”一楼综合服务台的工作人员一边打开登记簿一边说道。 “窗户越荒凉,人们不能做的事情就越少。”襄阳市行政审批局局长宋福平表达了背后的温暖。襄阳市自2021年设立“办不了事”举报窗口以来,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共受理诉求2015件。随着“做好事”成为常态,反思“是不是做不到的事”的窗口越来越冷清。难事一次办完,1333件事情一趟搞定,不用跑一趟。我10月初,市民王女士在公积金地区办理出租搬迁业务。从选择号码到完成整个过程,她只需要身份证和银行卡。两年前,办理同样的业务,市民还得到房产窗口打印无房权证。改变的契机来自于此前市民赵女士在“拿不到物品”窗口的反应。当时“坐在窗边”的襄阳市住房公积金中心主任金德安听到抱怨后说:“台阶多、弯道长,还得来回跑。”襄阳公积金中心迅速与房产登记局合作,将房产查询功能嵌入公积金自助设备中。 “历史遗留问题、制度失灵、物资缺乏、跨部门协调困难、政策执行不严是五个“群众办事最常遇到的障碍。”该局政务中心管理科科长杨红表示,“办事不力”的窗户玻璃就像一面镜子,可以暴露出服务流程和机制中的漏洞和短板。解决疑难杂症,整合资源非常重要。襄阳市各级政务服务机构设立了“相关办事综合办公窗口”。 襄阳市行政审批局在全省率先实施政府终身服务改革,明确了自然人从出生到死亡的50个高频事项、法人从商事登记到公司注销的130个高频事项,实现了“一窗受理、一种申请、一次办理”。既可以在本地办事,也可以跨地区办事。 襄阳市及其各县与18个省份的130个城市签署了协议,并在域中保留了1120个对象。如今,“免申请即享受”、“空缺接待”、“代办协助”等创新服务已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项目可以“最多运行一次”,1,333 个项目可以“至少运行一次”。导演坐在窗边,闭环机制防止“踢球”。襄阳市政服务中心大厅内设有21个市级单位、17个公共服务机构,涉及政务服务事项1838项。如何通过“拿不到东西”的反思窗口把事情做好?制度保障是高效运行的关键。窗口设立之初,襄阳市就将其纳入四级综合区建设主要任务,并明确了窗口功能、办理方式和时限。市行政审批局县级牵头,各部门主要代表成立专门工作小组,搭建“线上+线下”接待平台。通过“全链条闭环机制”,限制转账次数,窗口实行“首责制”。事事有监控、事事有回应,从根本上杜绝推诿责任。皮肤。 “导演坐在窗边走一遍流程”成为常态。各部门负责人深入一线,迎难而上做事。走进襄阳市市政服务大厅,随处可见“有难事扫码办”的二维码。从综合信息中心和各个营业区域,都有窗口报告“事情办不成”,100%都会有回应。 “一窗包揽一切”,分页时间缩短70%。一组数据证实了变化:779例2021年、2022年538例、2023年318例、2024年235例、2025年至今145例……“无能为力”,反映出该窗口线上线下收到的群众请求逐年减少。 “废弃的窗户是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另一个证明。”该局审批制度改革科科长李明杰表示,大部分业务都是网上办理,移动化、智能化办理的顺畅得益于大数据的综合应用。近年来,襄阳在全省率先整合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9个部门的专用业务网络和电子政务外网;电子证照类别248个,采集数据232万条;构建各类地方政府服务业务体系,做到“普惠全民”。回顾世界的早期阶段indow运行中,市民反映的问题最集中在社保、公积金、房产登记等高频项目上。李明杰表示,很多问题看似是个案,实则暴露了制度的瓶颈。例如,过去,房产登记需要人们“来回跑”到多个部门。现在在大数据的支持下,升级为“一站式处理”,处理时间缩短了70%。
购买咨询电话
40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