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超大城市:从精细化管理到精准服务提升效
发布时间:2025-10-22 10:50
国庆、中秋双节,央视连续8天30余次聚焦武汉。在这火热的旅游热潮中,有一则新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这个国庆假期,一群群背着帐篷和睡袋的年轻人在公园、河滩上搭起色彩缤纷的帐篷。面对突然涌入的露营人群,武汉并没有拒绝禁令,而是加强了清洁和安保服务。东湖绿道设有专门的露营区。马鞍山森林公园保洁人员变身“营地管家”,指导游客安全使用明火。他们还想到为妇女“帐篷里的帐篷”准备应急手电筒…… 这种灵活的管理和主动的服务赢得了网友的一致好评,也得益于武汉现代化超大城市的更新理念和创新做法。 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六次到湖北考察,三度到武汉深入社区调研指导,赋予武汉“努力探索特大城市管理现代化新途径”的主要任务。记得殷殷的指示,《武汉市第十四个城市规划》明确提出,推进城市管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推动城市管理模式从被动处置向主动预防转变,从经验判断向大规模数据分析转变,从粗放管理向精准服务转变,实现从“精细管理”到“关怀服务”的效率提升。 在“十四五”即将结束之际,令人兴奋、激动人心的大数据往往会“出炉”,而最能体现宏观和微观情绪数据的,就是城市管理中那些实实在在的、细小的、烦人的事情。五年来,一系列新举措特大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新举措、新成果让广大人民群众欣喜不已。 五年来,我们身边的党员多了,我们的服务也变得更近了!这是不少社区居民的共同感受。 武汉经济开发区湍口街道翔龙社区党委通过党建一体化,形成了大的党的工作机制。邀请辖区单位、社区物委会、物业公司负责人兼任社区党委委员,强化社区党委对辖区单位单位和社区居民党员的领导作用,倍增社区管理和服务的力量。武昌区南湖街道综合服务大厅集成了数百项“一窗接待”服务。过去,新生儿登记和医保原来需要多个部门办理,现在可以15分钟内一次性办理。硚口区荣东社区快乐食堂推出的互助模式,让男孩免费为老人送餐,让老人吃上实惠的午餐。附近的外卖小哥从社区的“路人”变成了热心的“共建者”。截至目前,武汉已精简109项社区工作项目,取消21项认证项目,整合23个政务工作系统,形成“武汉微邻里”平台,让社区党员干部有更多时间到群众家中走访,群众满意度普遍提高。 “十四五”期间,武汉市社区管理“有增有减”。党员数量增加,公共服务分散,社会力量参与,“多余”的事情精简。在“一加一减”之间,效率社区管理水平显着提高。 五年来,武汉“诞生”了许多新的互联网打卡点。这些都是游客游玩的地方,赏心悦目,居民生活幸福。 2024年,武昌古城都集历史街区将开业。已有115年历史的“新房子”将改造成武汉风格的八公堤酒店并重新开业。汉口历史文化街区增设咸安坊、宝源里历史文化街区。在这些老城改造中,武汉既注重“修旧如旧”的“面子”,又注重“修旧如新”的“里子”,最大程度保留老街、老古萨里的历史风貌,同时也最大限度地改善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 “十四五”期间,武汉超额完成规划目标累计修复旧居民点1464个,惠及65万居民;加强16个历史街区保护,探索危旧建筑合作修复新模式,形成了具有武汉特色的城市更新路径。 2024年8月,谭华林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首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经验技能清单,在全国范围内宣传推广。 今年9月30日,武昌湾1956公园正式开园。施工队对原武昌造船厂旧址上的大型机械基地等进行了清理、除锈、抗运河工业用地,并将其艺术性地融入景观之中,满足市民生态出行、休闲娱乐的多种需求。 “十四五”期间,武汉持续推进百里生态走廊建设,重点打造“百里生态走廊”“对接点、填补空白、提升亮点”,规划实施滨江滩涂、绿道连接、节点提升等16项重大工程,三环内形成82.89公里连续生态岸线和841.86万平方米海水空间,热爱骑行、跑步的人们可以畅游三镇绿道,享受水中体验,这些变化为 秉承“生态、生活、劳动一体化”的理念,真正实现“滨水融合、江河还人”。 武汉致力于建设“湿地花城”和“绿道之城”。 “十四五”期间,共新建改造各类公园443个,使城市公园总数达到1024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03平方米; 105公里世界级湖滨绿道“绕成环”,城市绿道总里程达到2426公里,滨水绿道占比超过60%。 美丽的武汉,湖在城里,城在绿里,绿在民生里,已成为绿色口岸活力、产业活力、旅游胜地。生态资源优势加快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 五年来,武汉的“天轨列车”和“胡萝卜跑”无人驾驶出租车屡屡让国内外游客惊叹不已。在城市运行管理方面,武汉也有很多“高科技、无情的岗位”。 夜幕降临,一束脉冲激光束从武汉经济开发区一栋大楼的顶部射入黑暗的天空。八分钟后,一张完整的大气图就形成了。以往大气监测需要环保人员单独操作监测仪并进行监测。这是无效的如今,脉冲激光每次扫描覆盖半径可达6公里,可以随时对空气进行“CT”扫描,包括所有构成大气污染源的物质,如道路灰尘、餐饮油烟、粉煤灰等。“十四五”期间,武汉的生态保护手段总体实现了 从“人力防御”到“技术防御”的飞跃。天上有遥感卫星、小站、无人机组成的“空天地”一体化空气环境探测网络。有一个由视频传感、人工智能、大数据、热成像识别、无人机等沿海技术组成的“无捕捉天网”。水下设有24小时水质自动监测站。 在武汉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人工研判、低空巡航无人机nes和物联网传感设备形成了一个看不见的“感知网络”。 “一网统管”平台接入十大类事件资源、1500余个城市物理指标,连接14个市级部门指挥系统,实现“一屏看全区、一网管全城”。如今,武汉近700座桥梁、100多条隧道配备了15000个高精度传感器和3200个智能视频通道。毫米级避让、异常震动都逃不过武汉城市安全风险监测和预警平台的“眼睛”。通过数据融合,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转变。 “12345热线”利用大数据构建覆盖4万个政务知识点的动态知识库,平均每月更新2000余条,帮助热线“受理更快、分配更准确”。“智慧大脑”——“灵星AI助手”平台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对海量需求进行聚类分析,生成热点管理地图,预测季节性和区域性问题,实现600类需求的快速识别和精准传递,智能调度准确率达到92.7%,初步实现城市管理从“被动接受请求、雇主”到“主动接受请求”的转变。 服务预判”和“投诉预处理”。 “高科技勤奋”也被用来创建“有弹性”的城市。青山区,长达7.5公里的河滩被改造为“海绵滩”,地下隐藏着三层“过滤器”。雨水通过透水路面收集,杂质通过生态草流沉积。处理后的雨水既可以灌溉植物,又可以反馈到长江。目前,武汉已完成海绵城市建设78个区域274.11平方米,竣工率超过50%。 “十四五”期间,武汉通过强化高科技装备、借助大数据平台,让城市管理更加“智慧”、更加“精准”、更加有效。 城市发展重在“把蛋糕做大”,城市管理重在“分好蛋糕”。 “十四五”期间,武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让利于民大于发展“红利”的服务理念。从“管理经验”到“数据治理”,结合了“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从“被动处置”到“主动行动”,打通“精准服务”通道,从“单一管理”到“多元管理”,构建“精准服务”生态圈,为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管理新路子提供了一份令人印象深刻的“武汉答卷”。寻找展望“十五五”,武汉一定会在特大城市现代化管理上迈上新台阶,为发展支点、当好龙头、当好发展环境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上一篇:青年章
下一篇:没有了
购买咨询电话
40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