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久前,在宜都中光社区,举办了庆祝388工厂建厂60周年活动,数百名老员工从五湖四海赶来,重聚这片曾经度过青春的土地,不仅为老工厂庆生,也见证了老工厂的涅槃与“重生”。
388厂的前身是国营中南光学仪器厂,以前负责制造潜艇潜望镜。如今已成为宜昌文化旅游新地标。今年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年为集体经济带来50万元收入。
▲ 宜都工业用地。宜都媒体中心供图
漫步其中,充满年代感的厂房和员工宿舍,三年级文化展上的澡堂和食堂,都在悄悄诉说着那些秘密和伟大的岁月。
事实的更新之路tory 388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案例。这是宜昌山区众多工业遗产三线建筑随着时间的推移“破茧成蝶”的生动例证。
01
回望:时代的选择与宜昌的使命
时间追溯到1964年,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党中央作出重大战略拓展:在中西部13个省区开展以备战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交通建设建设。这就是“三线建设”。
宜昌为何成为如此重要的组成部分?
“宜昌地处长江中上游分水岭,是西南三线地区的战略通道。”三线建设局副局长冯明说。中国三峡大学研究中心. “更重要的是,其山地地形满足‘靠山、分散、隐蔽’的要求。”高山峻岭成为天然屏障,赋予了这座城市特殊的历史使命。
随着号角的吹响,数千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建设者齐聚宜昌,深入远安、宜都、夷陵等地的大山里,为这片被摧毁的土地奠基。轰鸣的机械声打破了山谷的寂静,一座座帕布斯里卡、科研机构、铁路桥梁拔地而起,使宜昌成为我国长江中上游水电工程、船舶制造、军火制造、航空航天、纺织工业的基地和交通枢纽。据统计,1965年至1978年间,宜昌企业总数翻了一番,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美元。1970年的人民币。
这一建设过程不仅重塑了宜昌的工业面貌,也留下了深刻的精神印记。冯明说:“三线建设者的到来,带来了技术、资金、人才的流动,‘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变革’的三线精神至今仍流淌在宜昌这座城市的血液里。”
02
Chapterago:多元探索与遗产的“重生”
随着历史的车轮转到新世纪,许多三线工厂已经完成了使命,逐渐安静下来。然而,这些承载集体记忆的建筑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而是通过现代探索开启了多元化的“第二生命”。
下牢河畔,原809工厂改造成“809微度假小镇”,完成了从工业军事基地到休闲度假胜地的转变。在这里,工业与自然美学的记忆清晰可见永远组合:旧宿舍楼改造成主题客房,食堂改造成多功能厅,木材烘干室变成了带来回忆的展厅……
▲809微度假村。通讯员 王毅 供图
“我们有意保留了很多第三期的‘老东西’。”驻场经理高艳华指着展厅内展出的防毒面具、搪瓷罐、机械装置等说道。 “它们不仅是展示,更是情感的载体。我们希望每一位参观者能够通过触不可及的有形物品与那段历史建立起对话的纽带。”这种对历史肌理的尊重和创造性改造,将休眠的工业区变成了一个移动的、感官的、沉浸式的体验空间。
距离809小镇不远的“三峡白马营艺术区”选择了一条更为先锋的振兴之路。高大、开放的厂房,因为智慧以其独特的空间结构和历史质感,“变身”为艺术家青睐的创意工作室;原办公楼现已改造成特色酒店。昔日机器的轰鸣,已被艺术的沉寂和创作的热情所取代。
“这里的美在于炫酷的工业风格与美丽的风景的融合。”艺术区总经理阙宗斌解释道。 “正是这种独特的态度,持续吸引着全国各地的艺术家和艺术学生留下来,写生、交谈。”
放眼宜昌,从“重生”开始的三线建设留下的工业遗产还不止于此。
在远安,曾经见证航天梦的066基地旧址入选国家工业遗产名录,“066基地历史博物馆”在这里建成开放。在西坝岛,宜昌造船厂旧址翻开了新的一页。作为第一个项目长江·西坝旅游岛,这个工业用地将被改造并深度融入当地文化。拟建设九剧院、长江苏记等内容。计划于2027年5月投入试运营。
03
致远:链上项链的未来形象
然而,让遗产“活起来”只是第一步。如何保持“人气”,成为一个需要轻松解决的新课题。
“宜昌工业遗产振兴领先于全国同类城市,但各个项目都是‘各自为政’,就像一盘散落的珍珠,很难形成合力。”长期关注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武汉大学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韩寒直言。
他认为,要让宜昌三线工业遗产“走红”,当务之急是加强对宜昌三线工业遗产的保护。P级设计,通过统一规划、衔接线路、深挖文化,打造“三线工业旅游走廊”。 “当它们放在一条漂亮的项链上时,它的价值和美丽就会大大增加。”
韩寒建议,建设走廊的同时,要突出“顶”项目。葛洲坝是“领头羊”。这不仅是三线建设的收官之作,也是改革开放的开始。具有重要的文化和旅游价值。 “这个额外IP的激活,将成为整个走廊发展的强大引擎。”
除了宏观布局,深化微观体验同样关键。冯明建议开发更多参与性项目:“比如让游客组装三线的产品模型,或者还原当时工厂的特色菜品,推出‘三线食堂’食品套餐等等。”
当保护与变革并重时随着宏观和微观的调整,三线建设中分散的工业遗产不再是孤立的一处壮观,而是一条项链链,融入一幅相互关联的工业记忆图景和山水画卷,这也将为宜昌建设世界知名的旅游先行者注入新动能。
记者:朱浩英 严先生伊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