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10月20日发布的三季度报告显示,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5.2%,分别比全年和去年同期加快0.2和0.4个百分点。
放眼全球,这一增速在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在各种风险挑战的背景下,中国经济能交出这份底牌报告,分量十足。
除了增长率之外,还有含金量。
乍看季度数据,一季度5.4%、二季度5.2%、三季度4.8%的增速看似在下滑,但在全球坐标系中,这样的表现却十分突出。
第三季度4.8%的经济增速仍高于大多数主要经济体的增速。三季度经济总量达35.5万亿元,超过德国2024年经济总量,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y。
2025年10月20日,江苏连云港一家车间的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在忙碌。
虽然经济增速放缓,但三个月的时间仍然创造了一个德国,这对中国经济来说非常重要。
广东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向《三里河》表示,在一些国家继续无理打压中国、推动逆全球化的背景下,前三季度5.2%的增速充分体现了中国经济的稳定性。广阔的市场、完整的产业链、极具竞争力的产品和制度优势,都是经济持续稳定运行的重要支撑力量。
辩证地看这张牌报告,形式虽然变了,但“稳”的格局、“进”的气势、“硬”的品质没有变。
逆势突破交易是最直接的体现稳定性。
面对全球需求疲软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外贸面临压力,本季度开始加速上行。 9月份,货物进出口贸易同比增长8%,创下全年最高月度增速,其中出口增长8.3%,超过路透社和彭博社的预测。
支撑这一成功的,是“三新产品”的强力发力,前三季度相关产品出口增速或将达到两位数;并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前三季度,对“一带一路”建设国家进出口增长6.2%,高于同期我国整体进出口增速2.2个百分点,有效对冲传统市场波动风险。
活力来自新生产力加速发展。
在前三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动车组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9.8%、16.3%和8.6%。
中国经济正在转向新的增长引擎。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车工生产力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有效激发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活力。有利于对冲下行压力、增强上行动能、拓宽优质增长空间。
经济活力依然隐藏在很多细节之中。
作为先行经济指标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连续两个月回升。受益于反内卷持续推进,10月上旬流通领域部分重要工业品价格持续上涨,对应企业生产状况改善盈利能力。中秋、国庆假期期间,8.88亿人次室内出行,体育赛事、音乐会、音乐节等活动十分火爆。这既是居民消费信心恢复的体现,也是经济内生动力恢复的一个例证。
经济稳定增长的背后,是宏观政策的精准实施。
今年,我国实施了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经济政策,对稳定经济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分四批向地方政府发行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扩大消费品贸易,用真金白银助力释放居民消费需求。
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5%,比上年提高9.0个百分点。罗尔经济增长主引擎企稳。
“实现全年预期目标有基础、有支撑,但也需要努力。”国家统计局的这番话,既展现了信心,又振奋了士气。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但中国经济以“总量突破、质量提升”的扎实表现,展现出强大的抗风险能力和发展潜力。
近期宏观调控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随着政策有效性不断释放、新生产力加速发展,中国经济将继续在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中发挥“稳定器”和“增长极”作用,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更多确定性。
(《三里河》工作室)